清乾隆十八年( 1744 )云南代牧(兼理蜀楚教务)马青山( Joachim E. de Martillat , 1706-1755 )刊行了《童贞修规》一书,计开二十五条规距四大德。对当时已经存在于各堂口中矢志不嫁的贞女们就生活、培育及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。
清光绪七年( 1881 )古若望神父( Fenouil,Jean Joseph,1821-1907 )将主教公署从龙溪迁至昆明后,为云南天主教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。“教会付托他(邓明德)创立中国修女会”,邓明德 (Paul Felix Angele Vial,1855-1917) 遂在路美邑天主堂招收彝族女子受训,“但困难极大,虽经试验,然无成效”。民国六年( 1917 ), “他再度尝试,但应召而来的几尽系汉族少女,他曾亲施教诲。”在他临去世前努做到了一个“修女会的雏形”。
在邓明德培训了 5-6 名贞女的基础上,金梦旦主教( Charles Marie Felix de Gorostarzu,1860-1933 )于民国十二年( 1923 )委托圣保禄修会在昆明创建了“中国贞女院”。院长是法国的 Germaine 修女 , 副院长是国籍 Henri 修女。民国十六年( 1927 )云南全省有初学贞女 23 人,散布在各地堂口服务的贞女有 66 人。廿五年( 1936 )昆明总主教区散布在各地服务的贞女有 47 人。
应雍守正 (Georges Marie de Jonghe D'dwdoye,1887-1961) 主教的要求,圣保禄会将在教育部立案办学,因生源枯竭刚停办不久的“圣保禄学校”于民国二十三年( 1934 )恢复于原址高地巷,更名为“上智学校女生部”(又称“上智女校”),专收女生。雍守正要求“中国贞女院”的贞女必须在该校学习至初中毕业后才能出外传教。
经过圣保禄修女会多年的筹备,民国二十九年( 1940 )经甘有为 (Joanndes Larre 东省 gain,1888-1942) 主教批准在昆明教区成立了“耶稣圣心婢女会”。“圣心会在创建初期由圣保禄会代为管理”,法籍郭修道任院长,国籍杨文珍修女任初学师母。初学院设于平政街天主堂西侧。修会的“主要任务是对具人高小或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少年进行神学教育,并传授各种初级实用技能,学成后协助教会工作”。法籍沈神父受委为修会神师。
修会生源除了从中国贞女院选取之外,还由各地教堂选送至昆明。一般都是在当地先接受数年的“经堂教育”,学习初级的汉文和教理知识,并协助本堂神父传教。在神父或堂区年长贞女们的协助下,这一阶段实质上已经完成了保守期。
进入修会后,修会规定先是一年的望会期,经院长和初学师母考察后,合格者允许发初愿,穿初学会衣。经过两年的初学,合格者可以发暂愿。暂愿每年发一次。发第三次的暂愿后一年,发终身愿。
初学期间开设课目有:《古经史略》、《新经史略》、《教理详解》及三愿。沈神父兼圣学科目教师,住平政街大修院,就餐则在修女院。
修会先后收有三批保守生,她们来自滇南、滇西南。经过一年的保守期学习观察,最后有分别有十三位发了初愿:
第一批四位:毕兆兰、古文秀、单存珍、李姐姐。
第二批五位:何琪英、于文英、谢仁瑾、谢仁毕、胡丛珍。
第三批四位:陶承慧、李家会、何文珲、龙桂珍。 1945 年发初愿。
1948 年,昆明圣保禄会的隶属关系由越南迁香港,不久郭院长随之离境,初学导师返回牛角坡圣保禄会孤儿院负责修会工作。圣心会修会事务遂交由首批四位已发暂愿的师姐负责。毕兆兰任院长兼会计古文秀任初学师母、单存珍负责后勤、李姐姐负责针线。
不久修会解散,修女们或回乡或出会结婚。修会尚未有人宣发终身愿。
相关文章>>>: 云南省天主教修女现状
耶稣圣心婢女会简史.doc版 (含注释)
|